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股孔列之间的距离狭小,仅4-6枚鳞片。腹面一横列14-16枚。背部和体侧有色斑或纵纹,不形成虫纹状。
形态 体中等大,头体长45-65mm,尾长85-133mm。头尖出,吻鳞宽大于高度。鼻鳞3枚,鼻上鳞紧接吻鳞之后,在中线部互接;鼻下鳞位于前面2枚或3枚上唇鳞的上方,前端与吻鳞后缘正好接触;鼻后鳞小,约为鼻上鳞的1/3 。额鼻鳞单枚,宽度大于其长,前缘斜接鼻上鳞和鼻后鳞。前额鳞1对,长度略大于宽。额鳞前宽后窄,前缘弧形,接额鼻鳞,自额鼻鳞至额鳞中部或后缘有一凹陷。额顶鳞成对,内侧左、右邻接,前方与额鳞相接,外侧以一列粒鳞与后眶上鳞隔开,后缘内、外斜接顶间鳞及顶鳞。顶鳞2枚,长度等于或大于其宽;顶间鳞小于额鼻鳞。无枕鳞。颊部微凹,颊鳞2枚,前颊鳞方形,小于后颊鳞,前缘与鼻后鳞及鼻下鳞相接,背侧与额鼻鳞相接,下接第三上唇鳞;后颊鳞大,背面斜接前额鳞和第一眶上鳞。眶上鳞2枚,前、后各有1-2枚小鳞及少许粒鳞,内、外侧以一整列或零星粒鳞与额鳞后侧部及上睫鳞隔开。上睫鳞5-7枚,第一枚最长。眶下鳞3枚,中间一枚长大呈弧形,上部起棱,下部伸人第五、第六或第六、第七枚上唇鳞之间,接近口缘。颞部被光滑的粒鳞;耳鳞显著,耳孔长圆形,前缘无齿状突。下眼睑半透明或暗晦,覆有细鳞。上唇鳞8-11枚,下唇鳞7-8(9)枚。额片5对,偶有6对,前面3对于颏鳞之后互接;颔片相接处至领围的一纵列鳞28-33枚。领围后缘游离,弧形而呈锯齿状。
颈与头部宽度相等或稍紧缩。背部的粒鳞末端尖出,体后部被棱鳞。腹鳞正方形或宽大于长,排成有规则的斜列或棋格形,一横列鳞16枚(仅见1尾标本为14枚)。前肢前伸时指端超过眼前,上臂背侧被平滑的菱形大鳞;下臂前缘的一列鳞大,背侧的粒鳞末端尖出,指长顺序4-3-2-5-1,爪细长尖出。后肢短,贴体前伸达肩部,背面的鳞片与背鳞相似而小,大腿前缘有4-5列大鳞;小腿腹面外侧有1列大鳞和2列较小的鳞片,趾细长而稍侧扁,趾长顺序4-3-2-5-1,爪尖细。每侧有股孔17-23个,股孔列的间隔狭小,有鳞3-6枚,偶见7枚。肛前区周围的鳞小,中部和后缘的鳞片大。尾形圆长,除腹面基部外均被棱鳞。
雄蜥背面黄褐色或浅褐色,布有不规则的蓝绿色斑点,外围黑色边缘,或多或少地排列成5-6行纵纹,有时纵纹后部断裂成黑色虫纹;雌蜥背部有5条极其清蜥的纵条,由颞部及头顶部延伸至尾前部的1/3 处,纹的外侧有一列小白斑,腰部前、后肢之间有一较宽的纵带。四肢背面有白色圆斑。尾呈浅黄绿色。腹面黄色而稍染粉红。幼蜥的背纹与雌蜥相象,也有5条与黑色间隔平行的白色纵纹,往后变成4条,到尾的中部则仅存3条;体侧有1条白色条纹及一列白斑;四肢背面灰黑色,有白色圆斑;腹面及尾的后部红色。
形态 体中等大,头体长45-65mm,尾长85-133mm。头尖出,吻鳞宽大于高度。鼻鳞3枚,鼻上鳞紧接吻鳞之后,在中线部互接;鼻下鳞位于前面2枚或3枚上唇鳞的上方,前端与吻鳞后缘正好接触;鼻后鳞小,约为鼻上鳞的1/3 。额鼻鳞单枚,宽度大于其长,前缘斜接鼻上鳞和鼻后鳞。前额鳞1对,长度略大于宽。额鳞前宽后窄,前缘弧形,接额鼻鳞,自额鼻鳞至额鳞中部或后缘有一凹陷。额顶鳞成对,内侧左、右邻接,前方与额鳞相接,外侧以一列粒鳞与后眶上鳞隔开,后缘内、外斜接顶间鳞及顶鳞。顶鳞2枚,长度等于或大于其宽;顶间鳞小于额鼻鳞。无枕鳞。颊部微凹,颊鳞2枚,前颊鳞方形,小于后颊鳞,前缘与鼻后鳞及鼻下鳞相接,背侧与额鼻鳞相接,下接第三上唇鳞;后颊鳞大,背面斜接前额鳞和第一眶上鳞。眶上鳞2枚,前、后各有1-2枚小鳞及少许粒鳞,内、外侧以一整列或零星粒鳞与额鳞后侧部及上睫鳞隔开。上睫鳞5-7枚,第一枚最长。眶下鳞3枚,中间一枚长大呈弧形,上部起棱,下部伸人第五、第六或第六、第七枚上唇鳞之间,接近口缘。颞部被光滑的粒鳞;耳鳞显著,耳孔长圆形,前缘无齿状突。下眼睑半透明或暗晦,覆有细鳞。上唇鳞8-11枚,下唇鳞7-8(9)枚。额片5对,偶有6对,前面3对于颏鳞之后互接;颔片相接处至领围的一纵列鳞28-33枚。领围后缘游离,弧形而呈锯齿状。
颈与头部宽度相等或稍紧缩。背部的粒鳞末端尖出,体后部被棱鳞。腹鳞正方形或宽大于长,排成有规则的斜列或棋格形,一横列鳞16枚(仅见1尾标本为14枚)。前肢前伸时指端超过眼前,上臂背侧被平滑的菱形大鳞;下臂前缘的一列鳞大,背侧的粒鳞末端尖出,指长顺序4-3-2-5-1,爪细长尖出。后肢短,贴体前伸达肩部,背面的鳞片与背鳞相似而小,大腿前缘有4-5列大鳞;小腿腹面外侧有1列大鳞和2列较小的鳞片,趾细长而稍侧扁,趾长顺序4-3-2-5-1,爪尖细。每侧有股孔17-23个,股孔列的间隔狭小,有鳞3-6枚,偶见7枚。肛前区周围的鳞小,中部和后缘的鳞片大。尾形圆长,除腹面基部外均被棱鳞。
雄蜥背面黄褐色或浅褐色,布有不规则的蓝绿色斑点,外围黑色边缘,或多或少地排列成5-6行纵纹,有时纵纹后部断裂成黑色虫纹;雌蜥背部有5条极其清蜥的纵条,由颞部及头顶部延伸至尾前部的1/3 处,纹的外侧有一列小白斑,腰部前、后肢之间有一较宽的纵带。四肢背面有白色圆斑。尾呈浅黄绿色。腹面黄色而稍染粉红。幼蜥的背纹与雌蜥相象,也有5条与黑色间隔平行的白色纵纹,往后变成4条,到尾的中部则仅存3条;体侧有1条白色条纹及一列白斑;四肢背面灰黑色,有白色圆斑;腹面及尾的后部红色。
大小
体中等大,头体长45-65mm,尾长85-133mm。
生物学
是荒漠地带的典型蜥蝎之一。生活于我国西部沙漠和戈壁地区,有时也见于其开垦的农田附近,同栖的蜥类有隐耳漠虎、沙虎、南疆沙蜥、叶城沙蜥等,分 布高度为海拔1000-1500m,但也可低至吐鲁番盆地的深处。白天活动,在灌木和草丛中捕食昆虫,解剖分析了5个蜥胃,内有:蝗虫、蚂蚁、小缕姑、步甲、小蜂和半翅目昆虫,其中尤以蝗虫最多。
曾于1987年6月末捕获的2尾雌蜥输卵管内,分别发现怀卵2枚和4枚,卵长10-13mm。雄蜥在繁殖期内腹部、大腿后缘和尾下呈现橘红色。
曾于1987年6月末捕获的2尾雌蜥输卵管内,分别发现怀卵2枚和4枚,卵长10-13mm。雄蜥在繁殖期内腹部、大腿后缘和尾下呈现橘红色。
生境信息
是荒漠地带的典型蜥蝎之一。生活于我国西部沙漠和戈壁地区,有时也见于其开垦的农田附近,同栖的蜥类有隐耳漠虎、沙虎、南疆沙蜥、叶城沙蜥等,分 布高度为海拔1000-1500m,但也可低至吐鲁番盆地的深处。白天活动,在灌木和草丛中捕食昆虫,解剖分析了5个蜥胃,内有:蝗虫、蚂蚁、小缕姑、步甲、小蜂和半翅目昆虫,其中尤以蝗虫最多。
国外分布
国外分布于哈萨克斯坦,伊朗,阿富汗,巴基斯坦和蒙古。
国内分布
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山脉东部和北部的广大地区,往东到达内蒙古额济纳旗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、安西一带。新疆(吐鲁番盆地、伊宁、新源、奇台、木垒、呼图壁、都善、托克逊、裕民)、甘肃(敦煌、安西)、内蒙古(额济纳旗)
分类讨论
分布在我国的快步麻蜥有2个亚种,检索如下:
背斑常形成黑色纵纹而与白色相间。体侧有一列不完整的蓝色、绿色或淡灰色的眼斑,有时则完全付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Eremias v. velox
背部的黑斑散乱而不规则,或略呈横纹状。体侧常具醒目的黑缘蓝斑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东方亚种Eremias v. roborowskii
背斑常形成黑色纵纹而与白色相间。体侧有一列不完整的蓝色、绿色或淡灰色的眼斑,有时则完全付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Eremias v. velox
背部的黑斑散乱而不规则,或略呈横纹状。体侧常具醒目的黑缘蓝斑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东方亚种Eremias v. roborowskii